这部影片的原型是小约翰·坎贝尔(John W.Campbell Jr)于1938年首发于《新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杂志上的短篇小说《谁在那儿?》(Who Goes There?)。十三年后,雷电华电影公司(RKO)才将其改编成了集恐怖与科幻于一身的影片《怪人》的故事大纲。可以这么说,《怪人》是当今流行的外星人、异形、生化危机等类型电影的鼻祖。
一架飞碟在北极冰原上坠毁,并被一群前来探险的美国科学家和军人发现。飞碟的驾驶员是一个外形恶心的植物类人形生物(Arness饰)。解冻后,他开始寻找能够维持自身和后代生存的血液,但最终被人类探险队员用别出心裁的方式打倒。这种外星人只有他一个降落在地球上了吗?影片那著名的结尾暗示答案并非如此。
查尔斯·莱德勒(Charles Lederer)也是雷电华团队的一员,他最早以撰写怪人喜剧剧本(如《女友礼拜五》 [His Girl Friday,1940]和《妙药春情》[Monkey Business,1952]等)而闻名。导演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与导演克里斯蒂安·尼比(Christian Nyby)共同执导本片,但霍克斯没有署名。
霍克斯的这一决定显得十分怪异,因为在当时(及以后)他执导的影片类型极其多样(西部片、战争片、动作片、喜剧片),唯独缺少科幻片。莱德勒的特长是撰写快速、机智的对话,霍克斯则懂得如何让角色变得鲜活、有趣、有个性、感情充沛并表现得专业。正因如此,我们的怪人喜剧天才才撰写了《怪人》的全部对白。
除去悬念外,整部影片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社交互动,影片中没有道德说教,而是通过事实向我们展示了由友情和平均主义团结在一起的团队的力量。对于战后的观众来说,影片里的美国要理想化得多。片中的外星人缺乏感情,带着严酷的目的而来,所有观众都会将他们与冷战的敌人联系起来。
尽管1950年代还有许多与《怪人》类似的外星人入侵类科幻片,但霍克斯的导筒和莱德勒的笔将本片带到了平均水平之上。影片里充满了悬念与骇人的暴力,如船员被串成一串,被外星入侵者放干血(这一幕没有直接展现在银幕上)等。
坎贝尔原作中的外星人通过模仿船员的外形逐步渗透进了探险队,这一设想后来成为科幻界的一个常用主题,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1982年翻拍《怪人》时恢复了这一设定。